最高法院 109 年台上字第 1039 號民事判決

按權利之行使,倘與權利人先前行為相矛盾,破壞相對人之正當信賴者,有違誠實信用原則,固不生行使權利之效力。惟該所謂 「禁反言原則」之用,須權利人有外觀之行為,足使相對人正當信賴其已不欲行使其權利,始足當之。原審既認上訴人對於出質人○○公司有具備抵銷適狀之系爭借款債權存在,並已對實行質權之被上訴人為抵銷意思表示,卻謂上訴人行使抵銷權違反誠信原則,無係以:上訴人於系爭質權設定覆函內,未加註不拋棄抵銷權行使之意旨,致被上訴人無從知悉上訴人行使抵銷權之風險,以評估是否採取降低自身風險之作法,因認上訴人就系爭存單行使抵銷權,不符誠信原則云云為其論據,並以財政部函 、銀行公會全聯會函為憑。然揆之上訴人於系爭質權設定覆函內 ,並無拋棄抵銷權之記載(見一審卷第18頁),似難認其已為拋棄抵銷權之意思表示。參諸卷附10家銀行之質權設定覆函例稿( 見原審卷第465至483 頁),其中僅4家銀行之例稿記載「本行得依法行使抵銷權」之文字或選項,餘6家銀行則無此記載,似見 銀行公會全聯會函文所謂銀行實務會記載不拋棄抵銷權行使云云 ,與實情未盡相符,則上訴人未於系爭質權設定覆函內加註上開文字,是否違反銀行實務,尚非無疑。至財政部函文所載:「… 銀行於接受質權設定通知時,如不向質權人表示拋棄行使抵銷權 ,則宜於設定書之回條聯載明:『本銀行得依法行使抵銷權』之意旨,俾質權人得事先瞭解…」等語(見一審卷第28頁),與民法有關抵銷權行使之規定不符,似僅屬對銀行提出建議性質之行政指導,不具強制性,而被上訴人並非該函發文之對象,何以得據其內容,主張因上訴人「未於系爭質權設定覆函加註不拋棄抵銷權」之外觀行為,使其就上訴人拋棄抵銷權一事取得正當信賴 ,待釐清。原審就此未予敘明,遽謂上訴人行使抵銷權違反誠信,而為其不利之判斷,其理由尚有不備。上訴論旨,指摘原判決違背法令,求予廢棄,非無理由。

註1:本文係參考台灣創新法律協會彙整之實務判決。

註2:判決全文參https://law.judicial.gov.tw/EXPORTFILE/reformat.aspx?type=JD&id=TPSV%2c109%2c%e5%8f%b0%e4%b8%8a%2c1039%2c20200527%2c1&lawpara=&ispdf=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