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院 109 年台上字第 81 號民事判決
按民法第244條第1、2 項債權人撤銷權行使之目的,在保全債務人之責任財產,以其全部供債權之共同擔保,俾總債權人得平等受償,是以給付特定物為標的之債權,該債權人無該條所定之撤銷權,觀諸同條第3項之規定自明。又信託法第6條第1項之撤銷 權,委託人之債權人請求法院撤銷委託人所為之信託行為,立法目的在防止委託人藉信託登記之行使以達脫免其債權人對其責任財產強制執行之弊端,因而參考民法上開法條第1、2項撤銷權規定而設,觀諸本條立法理由即明。惟信託法第6條第1項之規定係 85年制定,民法第244條第3項則係於88年始增訂,尚難依民法該條項規定之增訂立法理由,推認信託法第6條第1項所定得行使撤銷權之債權人,不包括信託委託人之特定物給付請求之債權人, 且自信託法本條規範目的以觀,既在防止委託人藉信託行為脫免債權人對其責任財產之強制執行,則特定物給付請求之債權人, 為保全將來之強制執行,除合於民事訴訟法有關保全程序規定之方法外,於委託人已將該特定標的物以信託方式移轉於受託人, 該信託移轉行為有害於委託人債權人之權利,債權人仍得聲請法院撤銷之。該移轉之標的,指得以構成委託人之責任財產言。又所指之債權人包括一般債權人,及對特定標的物有給付請求權者 ;責任財產,則指凡現為委託人法律上所享有,得充為將來強制執行之財產言。是以信託法本條項之解釋,無論於主觀上(信託 法不以委託人於行為時明知並受益人於受益時亦知其情事為限之 主觀要件)、適用範圍(信託法有撤銷權之債權人),與民法第 244 條之撤銷權尚存差異,無從類推適用民法撤銷權之規定。其次,不動產之借名登記關係,於借名人終止借名關係後,對出名 人有不動產所有權返還請求權,此類請求權性質上屬債之關係, 於實質上返還借名人前,出名人仍為該不動產之所有權人,屬出 名人之責任財產。
註1:本文係參考台灣創新法律協會彙整之實務判決
留言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